这张插图来自2022年人教社“毒教材”事件中引发广泛关注的一幅小学教材插图。公众之所以愤怒,不仅是因为这幅插图本身的问题,还因为教材中多幅插图存在丑化儿童、充满性暗示、以及大肆融入美日文化元素,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呈现。这些问题引发了对教材编排的不满,也让人联想到了上个世纪美国通过文化侵略打压苏联文化的策略。
自从斯大林去世后,赫鲁晓夫接掌苏联后,美国就开始了针对苏联的文化渗透。赫鲁晓夫虽然曾是斯大林的支持者,但上台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和扩大民众支持,他开始为斯大林时代的肃反受害者平反,并对斯大林的做法提出批评。这样的政策转变正好给了美国一个进入苏联的机会。赫鲁晓夫虽然并不完全认同美国的理念,但美国承诺的经济援助让他动心。因此,为了争取美国的经济帮助,赫鲁晓夫推动了一系列文化上的改革,逐渐让苏联的文教部门“去意识形态化”,将过往批判美国资本主义的文章、海报和标语撤除,转而引入大量美国学者的作品,尤其是经济学和人文学科的书籍。
展开剩余75%赫鲁晓夫的这些举措,连同苏联文教部门的支持,逐渐让苏联社会的思想走向了“去苏联化”。在此过程中,历史的解读发生了严重扭曲。原本英雄的苏联战士被描绘成极端分子,而英勇抵抗德军的苏联女英雄,甚至被污蔑为精神疾病患者。这种颠覆性的教育模式在随后逐渐推广到苏联各个层面,历史课本成为了“意识形态的武器”,将阶级斗争、共产主义等核心概念淡化或删除,甚至有教科书明确宣扬“苏联没有历史,没有文明”的荒唐说法。
1986年,戈尔巴乔夫批评苏联历史教材的“公式主义和教条主义”,要求重新编写教材。之后的新版本完全去除了阶级斗争内容,甚至污蔑抗德英雄。1991年,苏联发行了《我们的祖国》这本新编历史教材,彻底颠覆了苏联历史,抨击苏共至极。这一系列的教育变革,为美国的文化入侵提供了沃土,也为苏联的崩溃埋下了伏笔。四个月后,苏联走向解体,戈尔巴乔夫解散了苏共中央委员会,令人震惊的是,曾经辉煌的党组织在分崩离析时几乎没有民众上街抗议。
此时,回望国内的人教社“毒教材”事件,真不禁让人感到惊悚和警惕。在这场事件爆发后,许多曾经接触过教材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纷纷指出,教材中的插图和内容充斥着各种令人不安的因素,如飞行员插图中出现了日本的飞机,五星红旗被绘制错误,亲子关系描写中充斥不良词汇,甚至有大量使用美国星条旗和日本元素的插图,充分暴露了这些教材的文化偏向问题。
更令人震惊的是,这些教材中删除的经典内容也引发了广泛讨论。例如,许多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经典篇章,如《谁是最可爱的人》、《倔强的小红军》等文章被删去;鲁迅先生的《藤野先生》、经典散文《背影》和《司马光》也都消失了。与此同时,原本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经典文学的一部分,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文也从课本中悄然消失。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外国的正能量故事,如《爱迪生救妈妈》、《好汉查理》和《我不是最弱小的》等。这些外国故事固然传递了积极的思想和精神,但如果课本中充斥的只是这些内容,孩子们还能记住中国历史中的英雄人物和文化传统吗?
这让人不禁思考:难道中国没有足够多的正能量故事吗?中国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,其中无数的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可以作为榜样,传递给孩子们,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。只有将这些中国故事留给孩子,才能让他们深刻感知到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的独特价值,而不是盲目地向外来文化靠拢,最终导致失去自我。
正如苏联在文化侵略的作用下垮塌多年,我们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,更应该警惕教育中潜在的文化侵蚀,不要让下一代失去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热爱。一个民族,不能没有英雄、没有历史、没有文化!我们必须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,确保它能够代代相传,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。
在此,我们也应当反思,教材的编写不仅是知识的传授,更是文化传递的载体,必须时刻保持警觉,确保孩子们在接触知识的同时,也能深刻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背景。
发布于:天津市淘配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